网球中国赛季取消重创中国球员?国家男队教练组组长姜惟:咱们能打自己的比赛

7月24日,ATP和WTA宣布2020赛季的网球中国赛季取消,其中WTA有七个比赛,ATP也有四个比赛,除了中网是男女合办的赛事之外,其余比赛都是分开举办,也就是说涉及取消的总共多达十个比赛。对于中国网球运动员来说,这意味着往年的国际赛事“旺季”不会再有,如何应对调整,是所有人需面对的挑战。为此,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网球队男队教练组组长、南京体院中国网球学院副院长副总教练姜惟,他表示这并不意外,且早有预案,“即将开打的中国网球巡回赛将给众多国内选手提供了参赛舞台。”

“一球成名”的福地没了

对于中国球员而言,中国赛季不仅能得到宝贵的外卡,在家门口与国外高水平选手同场竞技,还能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取得好成绩。

被取消的WTA比赛中,皇冠赛级别的中网以及超五赛级别的武网都是女子赛事中最顶级的比赛,正赛的外卡相当珍贵,而作为在本土举办的赛事,自然会优先考虑中国球员。比如去年中网的五张外卡中,有三张就发给了中国球员,武网的五张外卡也有两张发给了中国球员。对于很多中国小花来说,这是整个赛季参加如此高级别赛事的唯一机会。

对于中国男球员而言,四站ATP赛事的取消,意味着大多数球员今年打ATP正赛的愿望全部落空,凭借他们现在的排名想要参加ATP正赛,北京、上海、成都和珠海的外卡是唯一机会。

王蔷在比赛中。

除了宝贵的正赛外卡,主场球迷的助威更是让中国赛季成为中国球员“一球成名”的福地。从李娜和晏紫,到彭帅和张帅,再到王蔷和段莹莹,她们职业生涯首冠都是在中国赛季拿到的。2018年,王蔷更是凭借在中国赛季强势爆发,拿到了南昌和广州的冠军,年终排名一举杀进前20。

并不意外,且早有预案

“中国的防疫工作在全世界是做得最好的,如果允许大量外国选手前来比赛,个人感觉也没有那么保险。”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姜惟表示,对于中国赛季的取消并不感到意外,“我们自己的运动员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就隔离了14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各项措施很严格,毕竟是在竞技和生命之间做选择。虽然举办(ATP和WTA)比赛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也想到了取消的可能性。”

戴维斯杯比赛中,姜惟为队员加油。

中国赛季虽然被取消,但并不意味着国内的球员就没有比赛可打。“我们队今天刚刚做了核算检测,8月1日开始在云南有个比赛。”姜惟说的这个比赛叫做中国网球巡回赛,是由中国网球协会发起创办,一项全新的、具有中国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网球赛事,设男、女子单、双打共4个项目,每站比赛分预选赛和正选赛两个阶段,首站比赛在云南安宁温泉半岛网球中心举行,将持续8天。

“去之前要有7天之内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了比赛地之后还要另外进行核酸检测。短暂隔离等到核酸报告阴性之后,才能进行热身训练等准备,防控要求贯彻得很严格。”姜惟告诉记者,当下最为重要的仍然是防控疫情。

据了解,这一赛事是从两年前就开始筹划,今年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也顺利推出。赛事分为1000、800、500、200四个分数级别,前两个级别面向职业和专业选手,后两个面向业余选手和爱好者。整个巡回赛,赛程初步定在20站左右,但是当下还没有官宣所有的具体赛程,而是计划根据疫情防控进行动态的调整。

“久旱逢甘霖”,不能回到四十年前

“这个比赛的推出也是恰逢其时,首先解决了很多运动员无赛可打的局面,同时也可以通过赛事来检验运动员这一个阶段训练的成果。”姜惟告诉记者,这一次江苏网球队派去了4名教练和13名运动员,其中不仅包括张择、公茂鑫等老队员,还有一批已经展露头角的新人,“2002年出生的李翰文,青少年单打世界排名第8、2005年出生的李马俊,去年二青会14岁组单双打冠军……”介绍这批队员的时候,姜惟的神情很是骄傲。

姜惟坦言,今年由于疫情影响,网球运动员及教练员也和其它项目的人员一样,不得不去努力适应新的情况。

“疫情持续时间长,不光是我执教生涯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比我年龄大的教练员也都没遇到过,这对运动员教练员都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几乎相当于回到四十年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状况(一年中比赛极少)。”

因此在训练上,姜惟也会做一些调整,“一直大强度肯定是不可以的,训练的节奏和量需要把握好,一段时间大强度,一段时间放松休整。”

姜惟认为,除了身体状态之外,心理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很多队伍都是封闭训练,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外出,精神和心理的疲劳更容易积累,所以心理的调控和放松也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隔一段时间需要一个调整,才能正常训练。”

“一些孩子练的时间太长了,从之前密集的比赛到现在没有比赛,可能会感觉目标缺失,不知道练来是为什么,这时就需要一些心理的疏导和调整,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地做。”

好在,随着国内的网球赛事即将开打,这对于渴望比赛的运动员来说“久旱逢甘霖”。

“大家都很期待,因为很久没有比赛了,都很兴奋。”姜惟对记者表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啟元

来源:扬子扬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Top